后果就是构成犯罪,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的三大特征包括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客观上的违法行为和社会上的危害性。
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指的是犯罪人有意犯罪或者由于疏忽或失误造成犯罪。
客观上的违法行为是指犯罪行为本身必须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社会上的危害性则是指犯罪行为可能对社会、他人或任何利益造成危害。
这三个特征是评定犯罪行为是否存在的重要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
在中国,是否有孩子需要抚养并不是判断是否判处缓刑的依据。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1234。这意味着即使有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一个人是累犯,那么他也不能因为这一因素而被判处缓刑。
缓刑的适用条件通常包括罪犯是否有悔罪表现,以及是否有可能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4。而对于累犯来说,他们已经经过了刑事处罚后不思悔改再次犯罪,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因此对累犯适用缓刑违背了刑罚的目的4。
综上所述,有孩子需要抚养不是判处缓刑的考虑因素,而且累犯即使有孩子需要抚养也不能因此被判处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