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海和北京的城市结构不同,这决定了上海不会像北京那样修两条环线。
北京是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六区,但在城六区内又分散分布;上海郊区也有不少就业岗位,但仅限于郊区的城区,而彼此之间相距又比较远。此外,北京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二环外城六区内,而上海则是主要分布在中环内。
由于北京的就业岗位在二环外城六区内分布较为分散,因此一条2号线肯定不够用了,需要一条大环线地铁来沟通这些就业岗位,所以10号线应运而生;而10号线主要经过海淀、朝阳、丰台三个区,尤其是经过东三环那一块,与北京就业岗位分布基本相符,因此修建10号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参考奥运会前的300路公交和如今的10号线,你就知道了。
上海则不同,上海城八区+浦东的就业岗位就集中在中环内(相当于北京的四环内),当然也蔓延到了闵行,显然在这个范围内4号线已经够用了;郊区虽然也有很多就业岗位,但是主要分布在城区,而郊区的城区彼此之间相隔较远,修个大环线至少要一百公里。修个一百公里的地铁,要耗费的资金数目将会非常庞大,而且中间也没有什么过境客流,所以意义并不是很大。这种大环线其实应该用国铁,只可惜铁总不肯放开国铁通勤。
下面有个答主说得很好,与其修大环线,不如多安排几辆公交车,这种情况下公交车的需求也很大,而且意义也比修大环线要大,可以参考奥运会前的北京300路和740路(现400路)。
上海的路以地名命名不是解放后开始的,开埠就开始,纵向是以省命名,横向以市命名。
收回租界,把洋地名改掉,的确是以省市地名命名最方便,因为一下子想很多地名,也挺不容易的,而全国地名是现成的。
上海以地名命名路名,是按地域有规律分布的,一看松花江路,就知道在东北部,一看桂林路,就知道在西南部
上海之所以有很多卖咖啡和面包的店铺,主要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浓厚的咖啡文化和烘焙文化。
同时,上海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人们对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品质的咖啡和面包在上海有着广阔的市场。
此外,上海的商业环境也十分活跃,这也为咖啡和面包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