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于史铁生的小说《黄金时代》,表达了主人公王小妮在学生时代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她和同学们相互之间没有真正的交心,学校和社会对她们的评价也只是机械的分数和排名,缺乏了人性化的关怀和认同。这句话折射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在那个时代里,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导致了一代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感和人际交往的困境。
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
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了。
一代人到了国外也叫“洋插队”,而没有、也不会有“洋农场”、“洋兵团”、“洋干校”之类。